土地是房地產之源。
土地就是房地產業的“糧票”。
相信我們的開發商對于土地的理解遠勝過我們這些行走在地產邊緣的人。土地對于這些“圈內人”就意味著生命與發展。
當我們屢屢聽到某某地產大鱷斥巨資競拍得某地塊時,當我們經過簡單的計算發覺樓面地價如此之高時,不禁愕然。但當我們把文章開頭的幾句話再去細細品研一番之余,不禁宛然。沒有土地,開發商如同面對“無米之炊”,縱使擁有“巧婦”之能巧也于事無補。
可是土地多了,也會衍生許多問題,甚至還可能影響經濟社會的有序發展。于是很多人把責任加到了這些終日與土地打交道靠土地生存賺錢的開發商身上。如此的武斷,起碼對于那一批有責任的開發企業來說,顯失公平。因為我們沒有找準根源所在。
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房地產,當各大城市房價普遍飛漲之時,國家對其進行合理宏觀調控也是正常與必要的。土地限期整改、央行多次加息、套型建筑面積與總量規劃控制,但似乎這些舉措并未完全達到預期目的,否則國家也不會接連不斷地推出重磅新政。
9月初,國務院直接下發意在嚴把土地“閘門”、加強土地調控的《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從2004年國土部要求的“8·31大限”,到2005年七部委意見中再次出現兩年不開發土地無償收回的規定;從2006年7月規定,對超出合同約定動工開發日期滿一年未動工開發的,依法從高征收土地閑置費,并責令限期開工、竣工,滿兩年未動工開發的,政府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到而今《通知》中使用“必須采取更嚴格的管理措施”的嚴厲措辭,而且將其意義上升到“保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足見國家對土地調控問題的極端重視。
對于土地的嚴控,筆者認為從根本上斷絕了部分開發商來“中和”宏觀調控的僥幸機會。誠然,之前多次調控對行業的有序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開發商還是可以利用加大所持有的低成本土地的開發來“中和”宏調給其帶來的不利因素,只要有大量囤積的土地就萬事OK了。
什么外資炒房、什么房價猛漲,歸根結底都是土地的問題,試問沒有了過量土地的開發,何以呈現如火如荼的場景,何以造成虛假的火熱現象,又怎會招來如此之多的投資者甚至外資,又怎會把房價炒上了天?失去了過量開發的土地資本,在適量土地供應狀況下,誰還有能力去炫耀什么,反而會真正地去做幾件像樣的產品了,我們的開發商還是有這種責任心與能力的。
槍從背后打來,正中要害。房地產市場的空前合理局面即將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