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法院判決了一起商品房預售合同糾紛案,判決結果是:準許原告購房者解除與大華集團就位于上海市真華路999弄水岸藍橋一期5棟10號101室房屋簽訂的《上海市商品房預售合同》。為了退房,這位購房者寧愿按合同約定,承擔總房價3%的違約金及一切相關費用。這是一起89個業主組成的群體性訴訟案件。
然而,并不是因為房屋質量有問題。這樣一起購房者寧愿損失一筆錢也要退房的原因是上海房價的下跌。據了解,水岸藍橋的退房人大多是在上海樓市巔峰時預購的,當時買價在9000元/平方米至14200元/平方米之間,如今周邊同類二手新房的掛牌價已跌至每平方米8000元到9500元之間,且許多房子是帶裝修的。精明的購房者發現這樣算下來賠上3%也是合算的。
先例一開,對地產商不是個好兆頭。地產商愁白了頭發,而炒房者更成了驚弓之鳥,在上海城區二手房拋房開始像牛皮癬爆發一樣呈片區狀蔓延。二手房新政之后,繼春申板塊傳出溫州客降價拋房消息后,位于內環長壽板塊的中遠兩灣城、蘇堤春曉、金色米蘭也相繼傳出溫州客降價規模拋房消息。這段時間,很多小區附近的電線桿、樹木、圍墻甚至路面上都張貼了大量急售的房源廣告。
但是意向購房者這次有政策托底似乎都不急于出手,以至于在所謂的“金九銀十”傳統旺季,成交量反而大幅萎縮。上海9月上半月尤其是二手房交易量出現了較大幅度下滑。
上海一個樓盤在“網上房地產”的樓盤撤銷率超過了35%。前一周上海商品房成交面積為32萬平方米左右,這還是在房屋銷售的旺季。2004年的時候上海樓市單周成交量基本穩定在60萬到80萬平方米。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治療房地產價格這幾年的畸形上漲亦是如此。這幾年上海房地產市場的井噴幾乎無法阻擋,因此我們都不能天真地指望政府的一劑“猛藥”就能讓房地產市場歸于平靜,不能指望上海的樓價一夜之間降下來,這需要一個“抽絲”的過程,F在我們至少看到“病情”穩定了。價格是交易的結果,現在交易的萎縮勢必是價格降溫的最好前奏。
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動作,資金鏈收緊、二手房控制、動遷成本進一步提高、銀行房貸逐月降低、土地政策出臺……宏觀面上來看,上海效果應該是明顯的,2006年1月至7月,上海房地產開發投資4.5%的增幅也比全國24%的增幅低19.5個百分點。
博弈一方的購房者在吃了政策定心丸之后開始理性起來。一份非官方調查顯示,六成的購房者認為上海近兩個月適合看房而不是買房,看房是為了在未來半年到一年出現購房機會時,能夠有所準備及時下手。六成的購房者認為房價會穩中有降,三成認為房價會大降,一成認為將穩中有升。
在這些政策之后房價沒有出現猛跌,但是心理上的震懾作用已經起到很大效果,地產商們的心理正在發生微妙變化——從堅守價格到觀望市場。在9月的前兩周,為了吸引消費者,房產開發商用盡了渾身解數。以往炒作慣了的概念已失去了效用,有些樓盤甚至“買房送車”!白罡镜膯栴},還是價格!币晃坏禺a商的心聲應該能代表他自身這個群體。
雖然大部分樓盤都處于對價格的觀望狀態,但是上海樓市已經有標志性樓盤的價格出現松動,這是一個對預期可以大膽想象的信號。一度有上!皹峭酢敝Q的“無敵江景樓”世茂濱江花園最低成交單價首度破兩萬,出現19000元/平方米的成交個案。這是自2005年3月以來市場的最低價。
雖然地產商和投機者還在尋找各種“唱多”的理由,但是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持續出臺和政府態度的堅決,使得市場已經基本失去想象空間,雖然短期還在堅持,但是心理防線已經懸于一線。而對于自住購房者來說也提供了一個房價下降的預期。
現在市場上至少有一點是明確的,在宏觀調控的一系列政策下,上海樓市的投資和投機成分,已大大弱化。失去投機氛圍,房地產市場就基本失去了炒作的基礎。上海樓市雖然還在呈現出堅持的態勢,但是在強大的政策震懾下,這份堅持還能維持多久呢?